農業部以響應教育夥伴身分參與「2025未來親子野餐日」 親子共學,一同體驗食農教育 | 中央社訊息平台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50403 14:17:12) 食農教育最重要的目的就是重新建立人與食物、農民、土地的鏈結,為推動全民食農教育,增進國民對國產農產品及農業文化的認同及支持,農業部今(3)日以響應教育夥伴身分參與未來親子學習平台於新北大都會公園舉辦的「2025未來親子野餐日」活動,期透過親子野餐日交流,從家庭教育開始扎根,孕育出更多食農教育的幼苗,共創臺灣農業永續發展。家庭教育為食農教育重要的一環 邀請闔家同行探索食農知識奧妙
農業部自108年首次參與「未來親子野餐日」即獲熱烈迴響,今(114)年再度共襄盛舉,在活動現場設置食農教育體驗宣導及農業永續專區,透過趣味闖關活動,讓大小朋友在體驗過程中,瞭解食農教育,並以寓教於樂方式,讓孩童與父母熟悉常見的農業知識,將食農教育落實於生活之中。
農業部表示,培養兒童對食物有足夠的判斷力,並能選擇對自身健康、對農業生態環境都有助益的飲食,是食農教育的目標之一。因此,將食農教育落實在家庭生活裡,是一件刻不容緩,而且必須持之以恆的任務,就讓我們一起共同努力、不斷邁進吧!
讓國人從小就能參與農業 讓農業不只是農民的農業
農業部與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特別從「未來親子學習平台-小天下」中,挑選「蔬菜學校:讓孩子愛上蔬果不挑食」共同致贈曾參與「第一屆國家食農教育傑出貢獻獎」及「食農教育推廣計畫」的40所國民中小學及幼兒園,由臺北市立中正幼兒園蕭淑芬園長代表受贈。該部特別表示,看書是非常值得做的一件事,希望學校藉此鼓勵孩子們多接觸臺灣農業及食農教育等書籍,享受沉浸在農業的文化饗宴。
此外,該部也致贈國產農漁畜產品教材予「第一屆國家食農教育傑出貢獻獎」之得獎單位,教材內容對應食農教育內涵的三大面向—「農業生產與環境」、「飲食健康與消費」、「飲食生活與文化」,並以圖文對照的方式完整呈現各種農漁畜產品。該部期盼讓食農教育的知識與文字的力量持續傳遞下去,從日常生活建立孩子對於食物永續的意識,從小開始認識我們生長的環境。
當令食材說在地故事 展現臺灣青農新食力
農業部說明,為推廣「每月15食物日」運動,與親朋好友共享在地當季食材、珍惜食物不浪費,並建立「食在地、享當季」觀念,特別邀請該部輔導的10位傑出青年農民到場展售臺灣各地當季特色食材與農村美味料理,民眾能輕鬆購買全臺各地特色農產,透過生產者與消費者面對面的溝通及對話,交換彼此對食物的看法與理念,搭起互信的橋樑,同時瞭解產地和農場資訊,增加對農業永續的認識和關注,身體力行低碳足跡的飲食生活。
食農教育資訊整合平臺 提供多元食農教育資源
農業部自105年起,大力推行全民的食農教育,並於107年建置「食農教育資訊整合平臺」( https://fae.moa.gov.tw/ ),近年持續整合各界食農教育資訊、活動、課程和人才庫,並提供豐富的教案、教材、食譜、場域等學習資源。特別設計「臺灣農產地圖」,從農業生產、營養健康到飲食文化,介紹臺灣豐富的農漁畜產品。無論是一般民眾、教育人士、食農教育推廣人員,皆能在該平臺找到相關資源,進而瞭解食農教育的意涵,達成推動食農教育之目的。
農業部補充,食農教育自土地而起,進而深入到各式文化底蘊和生活型態中,近年透過農業面、教育面、社會面推動與環境共好、自發實行健康飲食生活、人際互動與文化傳承,許多人漸漸的都具有正確的農業觀念,也對農業相關議題投入更多的關心和支持,將食農教育落實於生活,需仰賴全民齊心支持及參與,該部樂見國人對食材來源瞭解的過程中,能更支持認同在地農業。
食農教育資訊整合平臺 https://fae.moa.gov.tw/
食農教育法 - 全國法規資料庫
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M0090039
農業永續、糧食安全、農產品價格平穩與全民生活及飲食息息相關,農業發展擔負提供糧食、穩定國家安全之責任,然而面對全球貿易自由化、氣候變遷乃至於COVID-19疫情的衝擊,導致糧食供應不穩定及價格劇烈波動,如何提升國人對農業及糧食生產系統之知識與對農業重大議題之了解,進而提高糧食自給率、穩定供應安全糧食並減少糧食浪費,是刻不容緩的課題。
依據《食農教育法》食農教育係指「運用教育方法,培育國民了解國民基本農業生產、農產加工、友善環境、友善生產育養及畜牧、動物福利、食物選擇、餐飲製備知能及實踐、剩食處理,增進飲食、環境與農業連結,促使國民重視自身健康與農漁村、農業及環境之永續發展,並採取行動之教育過程 」。為落實食農教育之推展,農業部特於《食農教育法》立法後,依第五條規定「中央主管機關應考量國家發展方向與社會需求,依前條第一項所定推動方針訂定具體執行指標,並每五年檢討食農教育推動計畫之執行成果」接續擘劃「食農教育推動計畫」,建立跨部會資源整合機制,以期強化與協同各地方政府相關食農教育資源及推動策略,以發揮整體效能。